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研究,本文利用歷年出口貿易微觀數據,對我國出口產品多樣化現狀展開深入研究,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深入分析出口產品多樣化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應,主要結論概括如下幾點:首先,利用 2000-2017 年出口貿易微觀數據,對我國出口產品多樣化現狀進行分析。出口產品結構方面,出口產品種類分析表明我國出口產品種類數經歷了先升高、后下降的發展過程,出口產品比重分析則表明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包含的產品種類較多、覆蓋范圍較廣,但出口結構趨于集中。出口產品多樣化指數方面,分析表明我國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呈波動上升的發展趨勢,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2000-2005 年,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下降;2005-2008 年,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回升;2009 年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再度下降;2009-2011 年,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逐漸上升;2011-2016 年,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略微下降,但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2016-2017 年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再次大幅下降??傮w來看,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呈現了由初級產品逐漸向工業制成品轉型的變化特征,垂直多樣化水平有所提高。同時,存在產業內部分配不均,出口產品過于集中等問題,水平多樣化程度降低。至于今后出后產品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仍需進一步考察。
第 1 章 引言
1.1 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年均 GDP 增長率曾一度維持在 10%左右,近幾年增長速度雖有所放緩,但仍維持在 7%左右,在國際中處于較高水平。在全球對外貿易飛速發展階段,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驕人成績,尤其是出口貿易。40 年間,我國的出口規模不斷攀升,出口總量由 1980 年的 180.99 億美元增長至 2017 年的22633.71 億美元。在此期間,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革,主要出口產品已由初級產品逐步向工業制成品轉變。1987 年至 2017 年間,初級產品出口總量在出口貿易總量中的占比大幅下降,由 1987 年的 33.7%下降至 2017 年的 5.2%,與此同時,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量在出口貿易總量中的占比大幅攀升,由 1987 年的 66.3%增長至2017 年的 94.8%。中國在貿易結構轉型的進程中不斷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從出口產品種類角度而言,出口產品種類數量的提升使得出口產品多樣性得以擴展,但從出口產品的比重角度分析,貿易結構仍存在問題,出口產品過于集中導致出口多樣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全球貿易總量和品種不斷增加。國際分工由產業間分工逐步過渡到產業內分工,全球價值鏈得以延伸,進而增強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在不斷拉長的全球價值鏈上,吸納的國家越來越多,各國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實現本國經濟的增長。一方面,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有利于提升一國的出口程度,通過專業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通過規模經濟帶動本國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上探索新需求,尋找新機遇,不斷提升產品多樣化程度,擴大出口產品數量以及產品種類,適應新需求。
...........................
1.2 選題背景及意義
20 世紀 80 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興起。新貿易理論將傳統貿易理論與內生增長理論相結合,首次將差異化產品、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納入到國際貿易研究領域,提出出口貿易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對一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生影響。21 世紀初,異質性企業模型進一步完善了國際貿易收益與產品多樣化的理論基礎,從生產者角度分析對外貿易、產品多樣化和生產率之間的關系。
目前,我國正處于對外貿易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面對貿易規則的轉變,我國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同沿線國家謀求合作,推動各國經濟互融、順應全球貿易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表明出口產品多樣化與生產力之間存在重要關系,產品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費者福利水平。在我國對外貿易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對外貿結構轉型的準確定位至關重要。面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國內資源日益緊缺,勞動力成本上升、技術水平有待提升的現狀,經濟變革和外貿轉型勢在必行。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提升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拓展出口新市場,將對我國新一輪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我國作為一個出口規模龐大,出口結構不斷調整的發展中國家,只有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才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全要素生產率作為一國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關于全要素生產率與出口貿易結構的研究將為外貿轉型升級指引新方向。
...........................
第 2 章 中國出口產品多樣化現狀
2.1 對數據及度量方法的說明
2.1.1 關于數據的說明
本文主要利用 UN Comtrade SITC Rev.3 五位碼貿易數據對出口產品結構及多樣化水平進行分析。在對制造業出口多樣化水平進行分析時,由于缺乏細分行業的貿易數據,本文對基于 SITC Rev.3 的五位碼貿易數據進行重新集結。首先,將 SITC Rev.3的五位碼與三位碼相對應,同時對盛斌( 2002) 中的分類方法進行完善,建立制造業細分行業與出口產品編碼之間的對應關系,最終將 SITC Rev.3 五位碼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 /T4754-2002)中 30 個制造業二位碼相對應,得到制造業 30 個分行業的出口貿易數據?;谛袠I的代表性,本文在 30 個制造業細分行業中剔除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共選取 28 個制造業細分行業對其出口品種多樣化情況進行測度。
2.1.2 出口產品多樣化的度量
2.1.2.1 出口產品多樣化的界定
學術界有關出口產品多樣化的概念并未形成統一定義,Broad & Weinstein(2006)將出口產品多樣化定義為廠商生產的不同品牌的產品、行業范圍內產品種類數或一國產品種類總數[18]。因此,可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角度對出口產品多樣化概念加以界定。微觀層面,出口產品多樣化程度取決于企業不同產品線數,產品線數越多意味著出口產品種類越多,則該企業的出口產品多樣化程度越深。中觀層面,產品多樣化取決于行業內出口企業數量以及出口產品的差異化程度,行業內生產異質性產品的出口企業越多,行業出口多樣化程度越深。宏觀層面,出口產品多樣化程度取決于行業數量以及分布情況,出口行業越多且均勻分布,則國家出口產品多樣化程度越深。目前,國際貿易領域逐漸將一國出口產品貿易流作為衡量出口產品多樣化的指標,并將出口產品多樣化水平細分為垂直多樣化和水平多樣化。Imbs & Wacziarg(2003)認為水平多樣化即所有出口產品比重趨向于某一特定分布,水平多樣化不再局限于產品種類的增加,還包括不同產品占比分布情況[19]。出口垂直多樣化則指出口產品結構的轉變,強調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即出口產品通過技術升級由低技術初級產品向高技術制成品轉型。
...........................
2.2 中國出口品種的變化特征
2.2.1 出口產品結構分析
2000-2017 年間,中國經濟迅猛發展,近幾年增長速度雖有所放緩,但仍維持在7%左右,在國際中處于較高水平。在全球對外貿易飛速發展階段,中國的對外貿易成績斐然,尤其是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在出口貿易穩步增長的過程中,出口總額不斷增加的同時,出口產品種類和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
2.2.1.1 出口產品種類
近年來,中國出口產品總額在世界市場上始終占據較大份額,且出口產品種類幾乎涵蓋了國際貿易分類標準(SITC)中的所有產品大類。為分析我國歷年出口產品種類變化情況,本文首先在 SITC Rev.3 三位碼的分類標準下,對我國 2000-2017 年出口產品種類數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表 2.2 所示:
..........................
第 3 章 全要素生產率現狀分析 ............................ 22
3.1 全要素生產率相關概念界定 ........................... 22
3.2 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方法 ............................. 22
第 4 章 出口產品多樣化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理論分析 ............................. 26
4.1 出口產品多樣化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理論基礎 .......................... 26
4.1.1 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 26
4.1.2 內生增長理論 ............................... 27
第 5 章 出口產品多樣化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效應的實證分析 ........................ 32
5.1 模型設定、變量與數據說明 ................................ 32
5.1.